WRITER PROFILE

在自己的房間,創造一個宇宙 – 沈安


採訪&文字:陳昭淵    整理:好感度

自2009年成立以來,與眾多優秀的詞曲作者合作,我們接觸的每一位創作人都有其獨特的性格及創作觀點,藉此專欄,好感度要分享這些創作者各自的歷程及幕後不為人知的音樂故事。

         拜科技所賜,音樂製作的工具與相關訊息越來越容易取得,創作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想像,門檻大幅降低後,Home Studio(也稱臥室音樂)儼然成為當代音樂創作的重要型態,近年來,國內外皆誕生越來越多非錄音室完成的精彩作品。

         臥室電子音樂人沈安,就是這樣一手包辦自己所有作品的詞曲、演唱、編曲、製作,除了聲音辨識度高,這些驚艷的聲響都是他在自己的房間裡完成的。 2016發行個人首張專輯《0-13》,沈安以前衛又迷幻的獨特品味、具強烈電影感的影像MV初試啼聲,短短幾年間,從2019《夢裡的夢》專輯、2020《偏粉紅色》EP可以發現,他的創作宇宙持續擴大,音樂類型融合了電音、嘻哈或流行等多種元素,沈安說:「我嚮往的音樂方向,是創造新一點的東西,或者是連我自己也沒有聽過的東西。」


開始後就不曾停過

         大學時唸電影,短時間在電影產業工作過,但比起劇組事務,沈安對電影配樂更有興趣,於是當完兵後決定前往洛杉磯,學習怎麼製作音樂。 「去美國前我甚至不會樂器,頂多就是朋友彈吉他,教我彈幾個和弦,大概就這樣。」

         「我開始的時候,當時最流行的是電音,所以做的全部都是電音,也沒有想過要寫詞曲,更沒有想說要自己唱。 單純一直做電音的beat,一直做一直做,一兩年過去後,覺得都是一樣的東西,有點無聊,停了一下下,才開始想想接下來可以怎麼做。」 他試著自己寫詞曲、唱了一兩首,本來沒有太認真看待,但老師聽完後跟他說:「你做的這個雖然滿粗糙的,但好像有一個什麼,你可以去研究一下。」 就此沈安的創作方向轉了一個大彎,到現在仍不斷地寫,自覺像是一種習慣,「比如我今天寫完,聽一聽如果覺得不太好就放著,繼續寫新的,老實說沒有什麼動機。」 單純喜歡那種過程,一天不寫會覺得日子少了重要的事,荒度了時間。


無可取代的親近感

         喜歡周杰倫、陶喆等創作歌手,沈安發現創作型歌手在詮釋自己的作品,比較不會有隔閡,人跟音樂很貼合,「只要那個人一開口唱出來,就會覺得,啊對!那就是他。」 有一種難以取代的「自然」感,這發現也影響了他的創作形式。
         「我選擇做自己的作品,也不是說要完全掌控,而是能全盤性地表達自己的想法。比如我聽音樂,會覺得這個編曲很好,我很喜歡,但去看詞曲的組合,我可能就不會這樣設計。」所以如果自己來,就可以更精準地調配組合,選擇更貼近想法的元素。

         Home Studio可以大大減少創作的成本,只要有耐心,錄音時間可以無限延長。 「比如這次新專輯選擇在家錄,在家我一首歌可以錄四天、每天錄八小時,但這樣的時間,在外面租錄音室,一首歌光Vocal可能就要花五六萬。」 不過還是有困難的部分,比如錄音環境造成的回音,或者硬體器材不足,但沒有太多選擇,如何在有限條件下發揮最大的創意,成為他更在意的事。


成為全執行的音樂人

         沈安說,剛開始也是因為沒有人能幫忙,只能自己做,另外一個原因,雖然知道自己做得還不夠好,但他對音樂製作的每個步驟都很有興趣。 「我知道就是要一直做才能進步,也因為我全部都喜歡,而且我全部都想要進步,所以我全部都做。」
         「舉例來說,今天我寫好了詞曲,但對編曲我覺得自己編不好,就去找別人, 就算找到很適合的人,把作品編得很好,但對我來說,就少了一個進步的機會,如果我試著自己做,兩年以後,說不定我的能力就可以到本來要找的那個人的等級,我有了這個能力,之後就可以一直做。」

         當然主要驅使他的,還是那股「喜歡」的內在動力,「因為我想做、我喜歡做這些事情,不然也不會沒事一直去練習,尤其是做獨立音樂,一定要自己有驅動力,因為沒有人逼你,你也可以不做啊,對不對?也許會有人給你建議,提供方法與協助,但要撐下去,唯一還是要靠自己,我覺得跟健身一樣,你可以請一個教練,但你還是要自己去健身房,還是要自己把自己鎖在健身房一個半小時,把該做的事情做完。」


不一樣的視角

         〈帶你去搶劫〉用鴛鴦大盜的荒謬場景襯托一則愛情故事,〈過節〉以聖誕節沒人約的單身狗幽默自嘲,在沈安創造的世界裡,故事人物常帶有出人意料的設定,這些畫面鮮明、角色立體的創作,源自他對人特殊的觀察。 「平常看一個人的行為,我不太會直接下定論,反而會去想他做這件事情背後可能的原因?甚至是他以前發生什麼事? 為什麼會產生這個動機?他是為什麼變成這樣的?」

         「有一陣子我常看講述吸毒者的紀錄片。 小時候聽到大部分的人認定吸毒就一定是壞份子,別人這樣講我就跟著這樣覺得。 但後來當自己體驗到沮喪、憂鬱,我才知道,那些人只是在走投無路時尋求了一個比較極端的求救,但只是走錯了。 我會開始去想這個人是不是遇到什麼困難?我怎麼樣才能幫助他,我甚至也會想到自己如果在他那樣的生長環境、那樣的狀況,我會不會去吸毒? 常常就是無聊在想這些有的沒的,很Drama!」

專輯1 "0-13"
專輯2 "夢裡的夢"


走出自己的房間

         首張專輯,透過派歌數位上架,實體唱片也以群眾募資的方式在flyingV 集資完成,沈安透過網路,讓作品接觸到更多聽眾。我們問他發行作品後,對於音樂圈有什麼出乎意料的發現嗎? 「老實說沒有,可能我本來就沒有什麼預設的想像吧!因為對我來說,這個東西我本來就不懂,所以還在學。」 像是出於實驗精神,試試與不同平台合作,第二張專輯選擇在田發行,EP則透過華風數位。 「因為沒什麼經驗,就想說試試看,看看讓不同人發行會有什麼差。」
         他認為代發平台的服務內容大致相似,比較重要的是,找到可以順利溝通的窗口,才能有比較好的互動。 有些平台自己有企劃,能整合資源,有些會幫忙處理串流平台露出的照片,甚至額外幫忙做點美工的調整。 「宣傳方面,代發平台能做的,就是幫你推給音樂平台的編輯,但最後還是要看編輯決定。目前遇到的代發平台都OK,但就想要貨比三家嘛,現在剛好試了三家(笑)。」

         聊到作品的宣傳曝光,沈安說是他的弱項,還在一邊嘗試一邊調整,但他發現曝光率的多寡,百分之九十成敗還是在音樂本身,作品若能引起共鳴,自然會產生推播效益,好的作品更有機會被放進歌單,而進了歌單又會提高曝光度,以他自己的經驗而言,歌曲被放入歌單的點擊率會增加幾十倍。

         音樂的好壞終究是重點,這同時也會反映在現場表演的推票上。 「如果你的音樂得不到太多共鳴,就沒有這麼多人來聽你表演,就算一年辦個一百場,也是沒有用。 歌迷來了前三場,但第四場以外呢?他們還會再來嗎? 當然除了自己辦,表演機會還有音樂節,或別人的邀請,但這個東西對我來說都要建立在,音樂本身有被一定程度的喜歡。」

《別再再再》MV中扮演殭屍
《你要我要》MV入圍英國的雷達音樂錄影帶獎之最佳攝影獎


和世界交朋友

         唱自己作品的獨立音樂人,為何會選擇加入詞曲版權公司? 「我是因為第二張專輯的唱片企劃——啟兒介紹之下才認識了好感度,感覺是個不錯的連結,而且說不定幫別人寫歌也蠻好玩的!」
         每次專輯要呈現的概念或氣味不同,有些完成的歌雖然好聽,但可能不適合自己唱。 「我實際寫的歌,和最後發行的,比例大概只有六分之一,也就是說,我可能寫了60首,最後只會出 10 首。」 透過與詞曲版權公司的溝通,也許能為這些未發表的好歌,找到適合的歌手,對於創作量大的獨立音樂人,是個雙贏的合作方式。

         沈安也以編曲、製作人的身份與其他音樂人工作,如2018年擔任邱比《中離》專輯的編曲,合作過程讓他體會到,每個人都有令別人驚喜的個人特色,只是這些獨特的思維,平常相處時不易察覺,往往是深入工作後,才被突顯出來。 透過與別人交流,除了看見自己的特色,也多了一些參考。 「我會在歌曲發行之前給身邊的朋友先聽,依據他們的反應,再加上我的判斷做調整。 或是在好感度的寫手會上把歌放給大家聽,並以大家的反應作為後續宣傳決策的參考,把資源放多一點在受歡迎的歌上。」


讓自己感到驚喜

         2021年疫情期間只能宅在家,Home Studio的音樂人是否早就習慣WFH(work from home)的工作模式呢? 沈安說:「我本來就常在家工作,所以沒受到甚麼影響,這段時間剛好用來準備新專輯,慢慢收尾中,會有一些新的嘗試,整體想走一個比較冒險的路,有點像全程都走在鋼索上的感覺 。 我會覺得,如果一個作品能讓我自己都感到意外,那別人應該也會很驚喜吧!」

         究竟沈安的新專輯,會創造怎樣新的音樂宇宙呢?讓我們一起期待!

Back to top butt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