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ITER PROFILE

將本質發揚光大 – 黃仲麟


採訪&文字:陳昭淵    攝影:樊熹、陳昭淵    整理:好感度

自2009年成立以來,與眾多優秀的詞曲作者合作,我們接觸的每一位創作人都有其獨特的性格及創作觀點,藉此專欄,好感度要分享這些創作者各自的歷程及幕後不為人知的音樂故事。

         企劃是門包裝的藝術,將音樂作品的聽覺感動潛移默化,延伸成MV或設計等視覺語言,除了提供不同感官的刺激,也強化了藝人或歌曲在大家心中的印象,是音樂產業中重要的幕後推手。


為自己敲門

         黃仲麟,從事企劃工作將近二十年,自高中時期就對唱片圈有著極大的憧憬,才大二的他,看到當時新力音樂(現為索尼音樂)開放實習機會,雖然還沒有相關經驗,也不曉得幕後工作的執行內容,僅以單純直覺的熱情,投了份履歷給唱片公司,自己主動敲門,沒想到就得到了幸運的回應。

         仲麟從工讀生做起,幫忙整理資料、處理零碎的事務,以及跟企劃一起想文案,「我還記得是柯以敏的新專輯,發想第一首單曲的企劃。當時才瞭解說,喔~幕後包裝的工作原來是這樣。」 一路邊做邊學,實習時期在索尼認識的人後來到了EMI,於是退伍後也跟著進EMI,從執行企劃的工作開始。


從想像到實體的創造

         進EMI是2001的十二月,隔一年,EMI與維京唱片合併。 雖然之前有過實習的經驗,但有了執行企劃的職稱之後,感覺才算正式入行,企劃負責的工作是包裝,指的是規劃所有看得到的視覺、文字,產出宣傳能運用的素材。 視覺部分要思考藝人這次的造型為何?攝影要呈現什麼個性氛圍?MV要拍什麼故事畫面? 文字包括專輯介紹、宣傳文案、新聞資料等,事情非常雜,要顧的面向也很多,而且同時要跟很多人一起工作。

         基本功課當然是先聽歌,從歌曲中抓出自己有感覺的訊息,可能是一句歌詞或一首歌名,接著將這些關鍵字轉換成宣傳梗或亮點,以規劃曝光的策略。 「我們的工作並非全然無中生有,必須從音樂為起點,再轉化成其他成品素材。」 從構思想像到實際完成,創造過程雖然有趣卻也常歷經千辛萬苦,但只要看到滿意的成果,就很值得開心了。


微妙的身份

         「企劃的角色比較像是統籌,感覺所有東西都跟你有關,但是認真講起來,什麼東西又都跟你無關。 比如要包裝一張專輯,專輯封面是誰設計的、攝影師是誰、妝髮造型是誰,每個環節我都有參與,但也每一個都不是我做的,處於一個微妙的狀態。」 這種感受,在金曲獎時最為深刻,因為金曲獎評的是音樂,獎項多半是頒給音樂製作層面,頂多MV和專輯設計這兩個獎跟企劃比較相關,企劃在這中間雖然參與許多討論,但畢竟不是由企劃所完成, MV大部分是導演執行出來的,包裝也是設計師完稿的,儘管如此,只要自己參與的作品得了金曲獎,還是有一種沾光的感覺,「開心歸開心,那真的是他們的功勞。」 仲麟笑著說。


企劃人與歌詞

         談到填詞,仲麟露出招牌微笑,「其實,寫詞這個身份我比較不好意思,因為我寫得很少,工作很忙的時候可能就沒辦法寫,因為那是另外一個腦袋。」 開始的契機是自己企劃的案子,當時是一位香港創作歌手,錄音前請大家幫看歌詞語法適不適合國語的邏輯,仲麟幫他做了一些調整,而有了填詞的經驗。

         填過的詞大多是給自己企劃的藝人,比如張立昂的《Still Love You》(偶像劇「三明治女孩的逆襲」片尾曲),「由於我負責與三立對接,比較清楚對方需求及歌曲該呈現什麼內容。 最初詞曲都是張立昂寫的,但原詞和劇組需求有點出入,我也寫了另外一版,最後是把我們兩個版本合併起來。」

         寫詞很多時候要比稿,而且資訊很少,只有一個大概的方向,「我覺得很難,大部分要用猜的,又要match對方,比隔空抓藥還要難。」 仲麟與我們分享在唱片製作流程中,歌詞的影響力及所擔任的角色。 「企劃通常會從歌詞或歌名去找關鍵字,比較有想像畫面的文字,往往會是宣傳重要的切入點,也會是企劃發想的起點,所以歌詞對企劃非常重要,好的歌詞可以變成好發揮的素材,畢竟文案、視覺或MV情節,這些包裝的本質都是歌,所以歌裡面有什麼訊息就很關鍵,另外,好的歌名也常常會被拿來當專輯名稱。」


讓本質發揚光大

         企劃人該具備什麼樣的特質呢? 在EMI維京時期,仲麟的主管兼師父AU曾說:「企劃的特質有很多種,有的人擅長文字,有的人擅長策略,也有擅長視覺、潮流服飾⋯⋯等,每個企劃會有各自擅長的東西,但每一樣的基本功都要有。」 覺得自己最擅長的是文字,仲麟定義自己是「本質派」,透過企劃把藝人想表達的核心挖掘出來。
         「是設計師顏伯駿跟我說的,他說我是『本質派』,後來仔細想想好像真的是這樣」,仲麟提到自己在做的事情,某方面可以說是隱惡揚善,隱藏還不足的地方,盡量把好的個性或特色發揮出來,把藝人或作品的本質發揚光大,就能吸引到聽眾。

         所謂藝人定位或藝人包裝,指的是人設,也就是 「以藝人原本個性為主,所強調出來的角色面具」 如何發揮這個角色、評估並找出優勢,是企劃的核心工作,「對音樂人而言,好的音樂是基本,作品實力很重要,但若希望作品能被更多人聽到,弄清楚業界的狀態也很重要。」 要了解市場,才能評估優勢,平時功課最直接的,是去知道現在排行榜上有什麼新歌、流行什麼曲風、歌手都在唱什麼內容,其他則來自生活事物的觀察,比如參加藝文活動、看展覽,追劇也是一種,還有上網,因為現在的宣傳管道幾乎都在網路上,所以一定要知道網路上發生什麼事。


數位化中的影響與嘗試

         仲麟曾在ezPeer+(現為myMusic)擔任網站編輯,負責規劃歌單與內容文章,那段期間也讓他更熟悉數位平台的操作模式。網路與數位化對人們的娛樂生活帶來巨大轉變,音樂取得更為便利,以更快的速度被傳遞,也以更快的速度被忘記,訊息分散的現象中,數位平台是資訊「整合」的角色,比如具新聞性質以宣傳新作品,或提供觀點與趨勢,由平台整理出的「歌單」也漸漸成為大家主要的聆聽方式。

         另外一個與數位相關的例子,是在「美妙音樂」工作時期,當時公司有意整合傳統與數位音樂在新媒體的傳播銷售,曾推出APP形式的數位專輯,一個APP等同一張專輯, 其中收納了音樂、播放器、MV、照片等資訊,但因為內容也會在其他平台出現,獨佔性不夠,雖然是很創新的嘗試,可惜效果沒有很好。


沒有什麼規則的世代

         親身經歷過實體唱片銷量往下掉、數位音樂成為主流的過程,仲麟說兩者的過渡與銜接有個漫長的低谷,「因為初期數位還沒有穩定的獲利模式,加上盜版及版權制度尚未健全,很多作品收不到應得的費用。還好現在,版權法規和數位模式已經很穩定了。」

         當新的模式漸趨穩定,也表示舊的模式會慢慢消失。 數位音樂、社群媒體,徹底改變了音樂圈的生態模式,以前做唱片也許有公式可以套,但在這個時代,幾乎沒有規則。 「以前只要照公式走,結果通常可以預期,但現在你的行動會有什麼結果,不一定那麼好掌握。 網路特性是碎片化,對藝人來說,要快速獲得某種小的成功是相對簡單的,但是要將這些成果長期累積起來,我覺得比以前更難。」

         仲麟談到現在是藝人主導的時代,與唱片公司的合作與分工變得跟以前很不一樣,藝人可以決定要唱什麼歌,造型為何,從以前被包裝的被動角色,轉變成可以發想創作的主動身份。
         當藝人開始獨立、做自己的老闆時,唱片公司的重要性或優勢呢?「以索尼這樣大廠牌的國際唱片公司為例,有些資源是比較好的,在全球的數位通路網很完整,發行上架的平台多,有資金可以為企宣投入更多預算。 比如索尼與抖音的合作,索尼負責提供內容,抖音擁有平台,彼此互惠,就是以公司的規模才能談到的獨家授權、版面露出等機會,這些是唱片公司才有的優勢。」

         除了合作關係的轉變,作品形式也在轉變,以前都是專輯為單位,現在多是單曲或EP,「數位音樂時代,單曲封面只需要一張視覺,你的歌就可以上架,介紹文字也不用太多,當只需要一張視覺的時候,大家還需要花那麼多心力去做造型,或其他細的功夫去做一個藝人嗎? 不一定對吧!反而可以有不一樣的企劃模式。」

         網路世界是個什麼事都可能發生的地方,因此換個角度去看這種「沒有規則」,也許會是另一種機會。 仲麟與我們分享在索尼工作時的觀察,比如熊仔的《夢想成真》專輯,發行前已在網路上以虛擬角色「BOWZ豹子膽」做漫畫連載,一邊創造世界觀一邊隨著劇情發佈單曲,讓紛絲一起參與並沈浸在劇情的走向;屁孩專輯《屁文觀止》的包裝扣緊網路世代喜歡搞怪的惡趣味,歌名也多取自吸睛的流行用語如〈是在哈囉〉、〈幹話freestyle〉;蔡依林〈紅衣女孩〉MV發佈時,以ARG解謎遊戲與粉絲互動,線索環繞MV劇情,透過社群在線上解謎闖關,贏家就能獲得首映會門票。 無論是虛擬或現實世界,這些有趣的企劃都善用了網路的特性,創造出有別以往的全新經驗。


多工下的分工與再定義

         沒有規則對唱片業所帶來的另一個改變是,連角色的工作內容也不再限縮於唯一概念,不同於過去分工的精細與嚴謹,現在任務分配的界線變得沒那麼絕對,大家不只專注於自己的領域,還要對其他專業也有所投入,漸漸趨向「多工」的模式。
         仲麟說:「這時代每個角色都變得很斜槓,會做的事情要多,不能只有一把刷子。」可能是這個趨勢,有些企劃轉往A&R或經紀、專案等面向發展,以企劃的能力為核心,再向外延伸、擴充自己。

        無論加深或加廣,都是讓自己更有競爭力的方式,企劃的工作內容沒有固定答案,這個身份是一個有機體,如何在快速變動的時代裡抓住脈動,不斷擴充自己的定義,才能打開未來更多的可能性。

Back to top butt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