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字:呂奇翰 攝影:Wendy 繪圖:賴昀姿 整理:好感度
大部分的聲音工作者都會在某個階段改用專業的監聽喇叭,以提昇聆聽的準確度,因為監聽喇叭能夠呈現更多的聲音細節與提供更寬廣的頻率響應。 但是,即便再高階的監聽喇叭,聲音在傳遞的過程也難逃被空間改變的命運。
耳朵收到的資訊很多,除了原始的聲音以外,還會加上經過各種折射後的結果。當你花了大把銀彈升級自己的監聽設備,你知道你到底透過喇叭聽到了些什麼嗎? 而你又對自己的工作環境有多了解? 這次我們專訪了毛琮文老師,請教他對聲音的看法,以及如何透過聲音測量軟體來分析音場。
堅持好的聲音,玩音樂、同時也要享受被音樂玩
小毛老師身兼數種身分,不只是演唱會吉他手、製作人、錄音師,同時也從事演唱會音控的工作,面對聲音他有著一套非常嚴謹的態度。 做外場音控時,聲音是瞬息萬變的,因為舞台上充滿了各式樂手,使用的是堆疊成兩三樓層高的大型高、低音喇叭,每對喇叭到達觀眾耳朵的Delay Time、場地的溫濕度、周遭大樓造成的聲音反射…等等,這些種種因素都會改變聲音的表現,唯有掌握這些變因,才能掌控整場表演的聲音品質。 所以,當小毛老師進到錄音室時,也一併將他從室外工作所得到的經驗帶回室內。 他知道,聲音是環環相扣的,而室內影響聲音的因素相對少很多,只要充足了解自己的工作環境,就能更容易掌控自己作品的音質。
堅持好的聲音,玩音樂、同時也要享受被音樂玩
每到一個不熟悉的工作環境,小毛老師一定會先播放一首常聽的音樂來了解新環境的聲音特性。因為就算是同一對喇叭,聲音在不同空間裡經過反射、折射的多次疊加之後,會使部分的頻率被增幅或被抵消,這就是為什麼同一對喇叭在某個地方聽會覺得高頻比較刺耳,在另一個地方聽又顯得低頻的打擊感比較不足,這並不是喇叭有問題,而是你的空間在作祟!
為了克服上述的問題,我們需要測量喇叭與空間之間的關係。小毛老師常用的測量軟體是由Rational Acoustics公司所推出的Smaart聲音測量軟體,這種軟體能透過麥克風測量,以及儲存監聽喇叭的聲音在空間裡經過增幅、抵消後的頻率數值, 並繪成圖表,讓各種訊號數據的差異都能在圖表中清楚比對。
接下來簡單的介紹使用Smaart測量聲音前需要準備的硬體設備:
1. 測試麥克風
2. 2in/2out以上的錄音介面
3. 小Mixer (非必要,也可直接從錄音介面接線)
4. 擴大機 (非必要,主動式監聽喇叭無需擴大機)
5. 監聽喇叭
這個測量的流程,首先是透過Smaart送出一個Pink Noise訊號(註一),由Output1直接回送至Input1當做對照組,一般在理想狀態,這個訊號應該會在完全沒有改變的情況下送回Smaart。 接著,我們將同樣的Pink Noise由Output2送至被測試的監聽喇叭,將測試麥克風架設於自己平時工作時習慣坐的位置,再從Input2錄下喇叭的聲音,這次錄下的訊號就會包含你的空間資訊,藉著和Input1的圖型做比對後就可以知道聲音被空間改變了多少(如左下圖)。
除了測量自己工作的位置之外,也可以把測試麥克風的架設位置往前後左右延伸,進一步比對這些「個性資料」找出房間的空間性格。 藉由這些資訊,就能讓我們更有效的調整房間內器材的擺設,用以減少空間所造成的聲音問題。
註一:當所有頻率使用同樣的能量所發出的噪音稱為White Noise,由於人耳對中高頻比較敏感,這種噪音會讓人產生高頻比較強的錯覺。Pink Noise的音量則是從低頻逐漸往高頻衰減,對人耳來說是感受比較平均的一種噪音,常用於聲音測試。
「沒有測試Mic怎麼辦?」
或許有人會問:「我可以使用自己唱歌用的麥克風嗎?」 小毛老師所使用的測量麥克風是由Earthworks Audio公司推出的M30(如右圖),這是支全指向小振膜的麥克風,能針對整個空間,敏銳地接收360度的聲音資訊。 這類型的測試麥克風跟人聲、樂器麥克風最大的差別就在於頻率響應(frequency response)。 使用於人聲、樂器的麥克風為了提升演出者的聲音特質,會刻意渲染某些特定的頻率,使收錄的聲音能夠更明亮、更有個性。 不過當我們需要客觀準確的解讀聲音數值的時候,麥克風就不能有這些渲染的特性,M30就非常符合測量的需求,它的頻率響應(見下圖)非常平坦且接近直線,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。 這就是為什麼要使用Test and Measurement Microphone,而不能用Vocal Microphone的原因。
如果沒有測試麥克風但想檢視自己的工作環境,還是有個簡單的做法。 首先,打開你的DAW (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),大部分的DAW都有內建Signal Generator的工具或Plugin,打開Signal Generator然後選擇使用正弦波(Sine Wave)。 正弦波是聲音震動的自然形式,沒有泛音,不會影響我們對聲音的判讀。 接下來,依序在20Hz~20KHz(註二)之間改變頻率,並用耳朵聆聽每個頻段的音量。 雖然頻率改變,但音量不變,所以你聽到的聲音應該都是一樣大,如果有某個頻率特別大聲或特別小聲,那就表示你的器材或你的房間在這個頻段產生了干擾。
註二:20Hz~20KHz是人耳能聽到的頻率範圍,並隨著年紀的增長與耳朵使用的消耗程度,人能聽到的範圍也會從高頻開始逐漸減少。而每對喇叭的廠牌、組件不同,不是所有喇叭都能發出20Hz~20KHz的聲音。所以,當你在測試時發現有某個頻段聽不到的時候,那就代表在機器與人耳之間,有一樣以上的東西已經超出它的極限範圍,但你聽不到卻不代表那個聲音不存在。
不過要注意的是,這個方法需要一點經驗,因為頻率改變也會影響我們對音量的認知,造成錯誤判斷。 而且當頻率低於200Hz以下,或高於10KHz以上,就算音量相同,人耳還是會明顯感到音量變小,在這些特別高和特別低的頻率帶,用人耳就很難判斷了。 所以這個方式只能讓我們大概的了解:「你在你的房間裡聽到了些什麼聲音。」 這些聲音差異都是我們在創作時需要留意的細節,能知道這些差異並從中取得客觀的平衡,我們就能找出與它的相處之道。
「聲音一直在顛覆我的認知,我唯一能告訴你的,就是聲音沒有絕對;而我唯一知道的,就是我一無所知。」
這是小毛老師諄諄提醒的一段話,聲音會一直顛覆你的所知所學,有太多事情是我們不知道的,而發現問題後所使用的解決方法,有時只能針對當下的狀況,很可能下次再發生類似問題時,原因又不相同了。 因此解決問題的方法絕對不會只有一種,我們只能不斷嘗試,以經驗判斷所有的可能性。永遠渴望新知,才能克服每次聲音帶給你的考驗。
閱讀延伸:
測試麥克風 – Audix TM1
在經過聲音空間測試後,如何配合得到的數據調整喇叭 – Dirac Live